大脑竟然是这样产生创造力的!很多人都在浪费自己的天赋……
公众号规则是部分推送,您只有设了星标⭐️,才能及时接收最新推送
创造力的三大网络
1/5
平台与创造力
创造力,一直是非常个人化的神秘力量,是大师们专属的能力。可到了网络时代,它却常常出自互联网平台里某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户的草根创作,这也提供了一个分析“创造力来源”的新思路。
这些平台在形成了万众参与创作的氛围后,虽然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平庸拙劣的模仿,但由于对多样性的包容,加上极高的容错率,真正有创造力的原生内容也掺杂其中。一旦算法有能力将其识别出来,通过大流量的分发,激励有眼光的成熟内容开发者进行二次创作,最后往往能产生出既有创造力又有传播性的全新内容形式。
这个包括了“海量内容、算法识别,二次加工”的过程,是否就是创造力产生的通用模式呢?
事实上,脑科学家早就发现,人类的大脑同样存在着一个类似的机制,就是创造力产生的三大神经网络。
本文为“99种思维模型”系列重启后的第一篇:创造力思维模型。这个很受大家欢迎的系列,之前因为精力原因暂停,从本期重启,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高级方法,掌握的思考模型类型的多少,决定了你的人生层次。
2/5
中央执行网络
世界上最难的不是“你不知道”,而是“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,而创造力正是要找到那些“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的东西,那些有创造力的大脑们,是如何发现那些“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的东西的呢?
脑科学家把人的大脑分为很多区域,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,思考并不是单一区域的工作,而是多个区域的协同工作,不同类型的思考调用的协同区域各不相同,然后脑科学家发现了对于创造力活动至关重要的三个系统——
面向创新窗口的“默认模式网络(Default Mode Network)”
集中执行一件事的“中央执行网络(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)”
负责切换这两种模式的“突显网络(Salience Network)”
这三种系统既相关,又有各自的功能,而创造力的产生,就在这三个系统的调用规则中。
先看“中央执行网络”,它的作用就是让你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于某一件事上。
这个系统是大脑最基本的思考模式,不仅仅是创造力,所有思考活动都需要用到它,注意力越集中,做事效率越高,就像是大脑进入“紧急状态”,所有的“部门”都被调用处理当前事务,所有的资源都被评估与分配,以保持此项思考活动的持续,就连暂时用不上的“部门”也不能做别的事,而是休息,随时待命。
“中央执行网络”运用到极致的状态就是“心流”,很多人都体验过这种奇妙的状态,忘了周围的一切,全身心的投入到某项工作中,数小时的高强度思考,不仅不疲惫,反而精神更加振奋。
很明显,在这种状态下,你干不了别的事,很多科学家的轶事中都有表现他们把墨水当牛奶喝、走路撞电线杆子还说“对不起”,最后忽然灵光一闪,发明了一个什么的情节,正是说明这种状态与创造力有一定的关系。
相反,很多人无法进入这种状态,特别是上学时就不喜欢学习的人,既有学习习惯的问题,也可能是大脑本身的问题,比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。
不过,光有“中央执行网络”这个系统的工作,也无法持续产生创造力,最典型的状态是考试,这种状态也是由“中央执行网络”主导,但几乎没有人能在考试时进入“心流”状态,也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创造力——偶尔有人写作文进入这一状态,结果走题了。
原因在于,知识就是信息的连接,熟悉的工作是常用的连接,也是“中央执行网络”能够处理的任务,而有创造力的工作就是不常见甚至从未有人知道的连接,“中央执行网络”也就无能为力了。
“中央执行网络”只能保持你思考的高质量和高效率,要产生创造力,大脑还需要另一种状态——默认模式网络。
3/5
默认模式网络
“中央执行网络”运用的都是你熟悉的知识,无法产生新的连接,更重要的原因在于,这一模式屏蔽了所有与当前事务无关的领域——包括那些“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的事,而这些就包含了对创造力至关重要的全新连接。
想要让新知识加入大脑的思考,就需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——“默认模式网络”。
想像一下你一个人在家附近的小路上散步,或者一个人洗澡,或者早上完全清醒又不想起来,或者在家洗碗打扫卫生……
这些时候,大脑就是典型的“默认网络状态”,在这些状态下,你做的事几乎不需要思考,你也不需要与别人交流,但又不能同时做别的事,此时,你最容易发生的事是大脑开小差,东想西想,思绪从眼前可以瞬间转移到几里之外,千年之前,从儿时回忆瞬间穿越到未来的想象。
此时大脑的活跃程度同样很高,但与“中央执行网络”高度集中的状态完全相反,是一种极度发散的状态,大脑的基本工作模式是“联想”。
你在散步时看到一片叶子飘过,想到你曾是初中的生物课代表,带领同学去收集叶子标本,其中有个同学,上周出差来找你聚一聚,他讲了那一届最牛的同学是华为的一个副总裁,你想起以前有过一台华为手机,有一个很别扭的功能,你好久才习惯这个功能……
……忽然你灵机一动,这个功能的互动模式,是不是与你前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的某一个方案有点像呢?!
你停了下来,认真地思考这个可能性,越想越觉得可能……,正是通过这种漫无目的的联想,你忽然发现一条通向你之前苦思冥想的问题的新思路,这就是“默认网络状态”在创造力活动中的作用。
这一大脑运行机制也解释了,那些名人为什么总在洗澡时、吃饭时、散步时,而不是讲课时、写论文时、做实验时,忽然有了重大发现——如果一开始就处于“中央执行网络”的状态,你就很难产生联想,也就很难产生新的思路。
为什么很多从事创意工作的人都喜欢在咖啡馆工作?因为这种陌生而休闲的环境可以给大脑更多陌生的信息,特别是在思考陷入僵局时,更有利于转到“默认网络状态”。
有创造力的人,往往只要精神一放松,就会进入“默认网络状态”,胡思乱想,所以这类人看上去总是傻乎乎的、心不在焉。
频繁进入“默认网络状态”,也使这一类人对时间的感受比常人慢一些。
有一项相关研究,将实验参与者分为典型的 AB 两种类型,A组(有野心,有竞争性,努力提升地位的人),B组(富有创造力,善于思考,善于探究的人),两组人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估计一分钟是多久。结果发现,A级对1分钟的平均感受是 58 秒,而B组的平均感受是 77 秒。
前面分析过的平台创造力,那些海量的垃圾内容和复制内容就相当于“默认网络状态”,用多样化和高容错率引出真正有新意的内容。
不过,虽然人人都可能进入“默认网络状态”,但产生创造力仍然需要很多条件,那些关键问题,需要你之前进行过反复多次深度思考,尝试过各种方法,才能处于随时待机状态,在潜意识中搜索各种可能的答案,这一状态下大脑消耗的能量并不比深度思考状态下小。
而让问题从潜意识思考中跳出来,其中的关键在于第三个系统——突显网络。
4/5
突显网络
上面的例子中,散步者在想到多年前用过的手机的一个功能时,就立刻结束了“联想”,结束了散步,全部注意力都围绕“这一想法对当前问题的作用”进行思考,对周围环境视而不见,实际上是把大脑重新移交给“中央执行网络”系统思考,关闭其他领域——包括当前正在做的吃饭、走路的思考,这才会造成科学家们从浴缸里光着身子跑出来、把墨水当牛奶、走路撞电线杆的状态。
关键在于,大脑是如何结束“联想”的呢?“默认模式网络”做不到,“中央执行网络”此时又没有开始工作,奥秘在于大脑第三种随时待命的状态——突显网络。
“突显网络”的作用就是对当前想法的价值进行判断,如果重要,就进入“中央执行网络”进行集中思考,如果不重要,就继续“默认模式网络”的联想。
这种价值判断显然不是天生的,比如说,小孩子有时很有创造力,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,那是因为他们总是处于“默认模式网络”系统控制下,但他们显然无法创造任何新东西,因为他们的“突显网络”不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,无法分辨哪些是胡思乱想,哪些是灵光一闪。
当突显网络变得过度活跃或调节异常时,它也可能导致一些精神疾病,如精神分裂症、抑郁症、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。
前面分析过的平台的创造力来源于海量无价值的内容,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算法或某些内容筛选机制,相当于人脑的“突显网络”,可以让极少数有价值有新意的内容“跳”出来。
而人脑“突显网络”对新想法的价值判断,也是一种“算法”,但这个算法需要理解很多相关领域的底层逻辑,所以有创造力的人平时总是喜欢关注各种各样的新东西。
乔布斯退学后,学习了一段时间字体和书法,看起来没什么用。直到十年后苹果设计 Mac 的时候,这些知识突然全都派上了用场。他后来说:过去这些生命中的片段,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串联起来。
有创造力的人,常常给人感觉做事效率不高,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,莫名其妙对某事产生了兴趣,又很快失去兴趣,这正是创造力产生前必不可少的“浪费埋单”。
为什么古代的发明家、思想家,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?因为这些人不需要为生活而操劳,有大把的时间琢磨一些奇怪的事,这些事当时没什么用、事后却足以改变世界。
相反,那些有效率的人往往缺乏创造力,因为他们总是目标感十足,生怕浪费1分钟时间,从不会做那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事,自然他们的“突显网络”对新想法的价值也不会那么敏感。
5/5
三个建议
回顾一下创造力产生的过程:
1、在“中央执行网络”中,遇到一个新问题,苦思冥想后没有结果,暂时搁置,但大脑仍然不断尝试调取与这个问题匹配的结果;
2、在“默认模式网络”状态下,通过发散式的联想,无意中从一条新的思路靠近那个问题;
3、“突显网络”的监控认为这是一条有价值的信息,立刻把大脑切换进入“中央执行网络”,用新的思路进行集中思考。
很明显,这个“创造力思维模型”并不是每一个大脑都能自然拥有的,也可以通过刻意训练的方法提高,这里有三个建议:
1、动机
三大系统中,“突显网络”最关键,这是一种力量不明确,又没有迫切性的功能,一般人并不会主动去训练它,它往往是在很强的好奇心驱使下实现的,这就涉及到学习动机。
一个目标感特别强的人,不会关注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知识,一个不喜欢学习的人,更不会主动去了解奇怪的知识,只有那些天生有好奇心的人,不因为钱、荣誉或地位去学习,才有可能关注更多暂时无用的东西。
2、闲余
“缺时间”的人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,带来“管窥效应”,即:如果你永远在解决最紧急的事情,你的视野就只关注眼前最紧急的任务,而忽视了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。
跳出工作上的“管窥效应”,最好的方法是留足“闲余”时间,拒绝Deadline,特别是工作中重要的部分,一定要给自己“闲余”的时间和状态。
3、平衡
创造力的另一个关键在于“深度思考”与“发散联想”的平衡。
一个问题不经过反复的“深度思考”,就不能被大脑当成后台程序“常驻”,“突显网络”也不会对“发散联想”的结果进行判断。
“发散联想”的结果是不确定的,大部分时间也真是在胡思乱想,但就算一无所获,也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,让心情舒畅平和。
要习惯于让大脑交替处于在这两种状态下,保持一定的平衡,才能让“突显网络”保持敏锐。
如果您还没有关注我,可以点击下面的名片。
与“思维模型”相关的文章